随着生态环境部《2025-2026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》于9月1日正式印发,全国重点区域(京津冀及周边、长三角、汾渭平原等)正式进入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期。此次攻坚明确要求“以检测数据为核心,强化精准溯源与管控”,推动环境检测行业迎来一轮“气质”监测技术升级潮。
政策倒逼:检测指标更细、频次更高
新方案将PM2.5、臭氧(O₃)及其前体物(VOCs、氮氧化物)列为重点监测对象,要求重点城市每月至少开展1次全指标VOCs组分分析,工业企业集聚区周边增设500米范围微型站加密监测。以江苏为例,省生态环境厅9月5日发布通知,要求南京、苏州等13市在9月底前完成300个新增微型站建设,同步开展VOCs源解析专项检测。
技术升级:从“实验室检测”到“现场快反”
面对高频次、网格化的监测需求,环境检测机构正加速技术迭代:
• 便携式设备成“标配”:聚光科技推出的便携式VOCs在线监测仪(PID+FID双检测器),可在10秒内完成苯系物、酮类等80余种组分快速检测,已应用于苏州工业园区企业无组织排放突击检查;
• 走航监测车“精准画像”:南京环保产业协会联合本地检测机构,调用10辆搭载高分辨率质谱仪的走航车,在重点区域开展“日巡+夜查”,9月以来已定位3处隐藏VOCs泄漏点;
• 卫星遥感“天空眼”: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联合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,通过高分五号卫星反演区域臭氧浓度分布,结合地面站数据,实现“天-空-地”一体化监测,误差率降至5%以内。
行业机遇:第三方检测机构订单激增
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,9月上旬全国环境检测机构接到的秋冬季大气监测类订单同比增长42%,其中工业企业自行监测委托量增长65%。“我们已组建20人专项组,为200家企业提供‘检测+咨询’服务。”南京某环境检测公司负责人表示,企业为避免因数据超标被处罚,主动委托第三方开展“预检测”,提前排查污染源。
专家观点: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研究员李阳指出,此次攻坚对检测数据的时效性、准确性提出更高要求,将推动环境检测从“合规性检测”向“诊断性检测”转型,倒逼行业技术升级与服务模式创新。
END
【华创检测资源共享】
0513-66814933/806089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