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动态

微塑料污染纳入重点监测范围 环境检测技术破解“隐形污染” ​

日期:2025-09-17 16:45:52

9月3日,生态环境部发布公告,明确将“水中微塑料”纳入《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》(HJ 493-2025)必测指标,标志着我国环境检测正式向“新兴污染物”宣战。此次调整源于近年来长江、黄河流域等水域微塑料检出量逐年攀升——2024年全国地表水监测数据显示,重点湖库微塑料平均浓度较2020年上升18%,部分河段甚至检出纳米级颗粒。

检测技术“从无到精”:从实验室到现场

针对微塑料(粒径<5毫米)隐蔽性强、成分复杂的特点,检测机构正突破传统方法局限:

• 激光拉曼光谱技术: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引入的高分辨拉曼光谱仪,可在不破坏样本的情况下,快速识别聚乙烯(PE)、聚丙烯(PP)等10类常见微塑料,检测限低至0.1微米,较传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IR)效率提升5倍;

• 生物传感器“智能捕抓”:南京大学联合苏州某检测企业研发的微塑料生物传感器,通过修饰特异性抗体,可在自然水体中靶向捕获微塑料,结合荧光信号放大技术,实现原位实时监测,已应用于太湖流域试点;

• AI图像识别辅助筛分:华测检测推出的微塑料自动分析系统,通过显微镜拍照+AI算法识别,1小时内可处理500克沉积物样本,人工筛分误差率从15%降至2%。

区域行动:长江经济带启动联合监测

作为微塑料污染“重灾区”,长江经济带11省市已启动“一江清水微塑料防控”专项行动。9月5日,长江生态环保集团联合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,在武汉、九江、宜昌等5个城市同步开展地表水微塑料采样,由12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共同承担分析任务。“我们将建立跨区域微塑料数据库,为制定流域防控政策提供数据支撑。”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负责人介绍。

市场潜力:新兴污染物检测需求爆发

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,2025年我国微塑料检测市场规模将突破10亿元,年增长率超30%。目前,已有30余家环境检测机构取得微塑料检测资质,涵盖水体、土壤、沉积物等多介质。“未来,微塑料检测将与重金属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(POPs)并列,成为环境检测的‘三大新兴方向’。”

END

【华创检测资源共享】

0513-66814933/806089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