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,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市场监管局于8月26日正式推出“两监督一公开”创新机制,通过整合人大代表监督、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与全民参与的“阳光公示”,构建起“专业检测+社会共治”的立体化监管网络。这一模式不仅将检测技术深度嵌入日常监管,更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从“单兵突进”转向“多元协同”。
检测技术嵌入监督闭环:从“被动响应”到“主动防控”
“两监督一公开”机制的核心在于将检测资源精准配置到风险防控关键节点:
1. 代表委员“点单式”抽检: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在农贸市场随机指定高风险品种(如肉类、水产等),执法人员使用快速检测设备(如农药残留检测仪、瘦肉精快检卡)现场出具结果,实现“采样-检测-公示”全流程透明化。自机制启动以来,已完成10批次快检,问题产品检出率同比下降35%。
2. 企业“换位式”自检: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,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可实时查看车间生产流程,并调用检测实验室数据,自主比对原料与成品质量参数。该系统已覆盖全区42家重点食品企业,推动企业自查整改率达100%。
检测数据驱动“阳光公示”:构建社会监督新场景
在“阳光公示”环节,通州区打通检测数据与公众监督渠道:
• 政务平台动态更新:将快检结果、监督抽检不合格信息实时推送至“食安通州”APP,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商户检测档案;
• 商业综合体“红黑榜”:基于检测数据与投诉量生成榜单,对连续上榜“黑榜”的餐饮单位实施联合惩戒,倒逼整改效率提升60%。
技术赋能下的行业变革
这一机制的落地,折射出检测行业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三大趋势:
1. 快检技术普惠化:手持式拉曼光谱仪、AI图像识别快检设备等新技术广泛应用,使现场检测耗时从数小时缩短至15分钟;
2. 检测数据资产化:企业自检数据与监管部门数据库对接,为供应链溯源、保险定价等衍生服务提供支撑;
3. 社会共治智能化:消费者通过“随手拍”上传疑似问题食品,AI系统自动关联历史检测数据生成风险预警报告。
成效与挑战
数据显示,机制实施首月已推动农贸市场高风险产品抽检覆盖率提升至98%,企业主动送检量增长200%。但基层检测实验室超负荷运转、快检设备更新滞后等问题仍需破解。对此,通州区计划年内新增3个移动检测方舱,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快检服务采购。
“检测技术不应是监管部门的‘独角戏’,而应成为公众参与治理的‘显微镜’。”通州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通过检测数据开放共享,进一步激活社会监督力量,让“舌尖上的安全”看得见、管得住。
END
【华创检测资源共享】
0513-66814933/806089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