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明确将数智化转型作为核心战略,而浙江首创的“一人一机一狗”监测模式,正以“空天地海”立体化、全流程智能化的创新实践,为检测行业树立新标杆。
一、政策驱动:数智化转型进入“深水区”
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提出两大核心目标:一是构建“天空地海一体化”监测网络,通过AI、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;二是在2030年前完成监测网络系统性重塑,重点推进无人运维、智能采样等标志性技术应用。《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》进一步细化路径:
•2027年目标:重点区域试点“黑灯实验室”“智能采样”等技术,地表水手工采样成本降低50%;
•2030年目标:建成覆盖全要素的智慧感知体系,设备故障自诊断率达90%以上。
二、技术破局:从“人力密集”到“智能集约”
(1)智能装备集群崛起
•机器狗:搭载微流控芯片与红外热成像,5分钟完成水质多参数检测,试剂消耗减少80%;
•无人机:在浙江午潮山实验林场实现火情定位、物资运输“空地联动”,应急响应效率提升3倍;
•数字员工:嘉兴桐乡水质站部署运维机器人,单站管理站点数从3-5个增至15-20个。
(2)数据底座全面升级
• “生态环境大脑”:集成200亿条跨部门数据,实现污染源识别准确率超70%、蓝藻水华预测精度达0.70;
•区块链存证:浙江环境监测数据实现“一码溯源”,查询量增长300%。
三、浙江实践:“一人一机一狗”重塑监测生态
(1)复杂地形监测新解法
在杭州皋亭山、午潮山等林区,“机器狗+无人机+数字平板”组合破解传统巡山难题:
•机器狗:负重30kg穿越陡坡,实时回传林区热源、火情数据;
•无人机:搭载高光谱相机,识别林下病虫害精度达92%;
•数字平板:标记林草图斑点位,信息同步至省级监管平台。
(2)效率与安全双提升
•成本降低:机器狗替代人工完成60%危险区域巡查,单次任务成本下降40%;
•风险防控:2025年亚运会期间,杭州通过“空天地”联动监测,PM2.5日均浓度稳定在14μg/m³以下。
四、行业变革:检测市场的“三重跃迁”
(1)服务模式重构
传统模式 | 数智化模式 |
人工采样+实验室分析 | 机器狗现场快检+云端AI分析 |
人工巡检+纸质记录 | 无人机航拍+区块链存证 |
季度性环境评估 | 实时污染预警+智能决策支持 |
(2)竞争格局重塑
•头部企业:聚光科技、雪迪龙等加速布局智能装备研发,国产化率突破50%;
•新兴赛道:环境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年增25%,催生“监测即服务”(MaaS)新模式。
五、未来挑战与趋势
(1)关键瓶颈
•技术自主性:高精度传感器芯片国产化率不足30%,依赖进口;
•标准滞后:无人机监测数据合规性、机器狗操作规范尚未统一。
(2)进化方向
•人机协同:开发AR辅助决策系统,专家远程指导现场快速处置;
•生态融合:探索“监测+碳汇”“监测+生态补偿”等衍生服务。
“从‘人背仪器上山’到‘机器狗驮数据下山’,改变的不仅是工具,更是生态治理的底层逻辑。”——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王军指出。当皋亭山的机器狗穿越林海,当千岛湖的超级站实时守护水源,这些场景印证了数智化转型的深层价值:用技术创新重新定义环境守护的边界,让生态安全防线坚不可摧。随着“十五五”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推进,检测行业将加速从“数据提供者”向“决策参与者”转型。在这场智能革命中,浙江“一人一机一狗”模式既是起点,更是通向“智慧生态”的里程碑。
END
【华创检测资源共享】
0513-66814933/80608980